上個周末,一個醫生朋友談了很多對于他辭職創業新開的診所管理計劃,當他說到對于管理運營的KPI時,我由衷勸了一句,這時候PK“I”比KPI更重要,他提醒我:語法角度,是不是應該是PK me而不是I? 我笑著回了句:PK me已經是PK“I”的晉級思維。
KPI(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,關鍵績效指標)目前在國內的知名度的確比較大,尤其是中高層管理者,如果不知道這三個字母的含義,似乎都覺得愧對了“管理者”這個角色。毋庸置疑,KPI和BSC(平衡計分卡)結合起來應用,對于團隊的執行效率管理效果還是可以的,我也會將KPI和BSC結合應用到醫院品牌團隊的績效考核中。但根據自己這個醫學逃兵的經驗,以及對于很多醫生辭職后創業的歷程了解,醫生創業做管理,PK I遠比KPI更重要!因為KPI主要是用于管理別人的,而PK I不僅是挑戰自己,更是在挑戰中認清自己。
很多思想家、哲學家都強調過:人最大的敵人,是自己。更有人提出:一個人戰勝了自己就戰勝了一切。戰勝自己,說起來很簡單,但做起來很難!我依然記得2010年我剛創業時的一個小插曲:一位線上營銷連鎖培訓機構的創始人找我談合作,但他提出一個條件:和他合作,則必須放棄我醫療創業的規劃。我也欣賞他的為人、看好他的事業發展,但我當時想的是我有的是精力、經驗和能力,可以同時做好醫療和培訓兩個項目。因為關鍵性分歧,我們并沒有合作起來。但一年年過去,我發現他的分析是正確的,而我當初之所以堅持可以兩個項目一起做,關鍵的原因還是在于沒有認清自己。
而認清自己,對于創業者來說,尤其重要,對于醫生創業者來說,更加重要。因為多年的從業習慣后,醫生更容易有“I”思維,就是思維中經常出現的是I can、I think、I have、I want…通過兩個經典營銷理論的變遷,有助于理解“I”思維在創業中的不可取性。營銷專業人士很多人都知道4P理論,即麥卡錫教授在提出的產品(product) 價格(price) 渠道(place) 促銷(promotion)四個單詞的首母縮寫。后來,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提出:4P是完全站在企業自身的角度,沒有考慮客戶的需求。而對于服務業來說,必須換位思考,盡可能滿足客戶需求,才更容易成功,所以他提出了新的4C理論,即消費者需求(Consumer)、成本(Cost)、便利(Convenience)和溝通(Communication)。4P到4C的變遷,基本可理解為 I 向 me 的轉變。
很多人都認同一句話:選擇,比努力更重要。英語里面也有類似的一句話:Dire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peed.創業,是很多人共有的夢想,根據騰訊企鵝智庫對5萬多網民的創業意向調查,只有3%的人從來沒有想過創業。但現實中,創業失敗率卻是高達90%,我曾經感慨:創業的成功,需要管理運營N個節點都是Yes, 出現一個No可能就失敗了,但從概率論角度,N個Yes同時出現的確遠小于出現1個或多個No。 醫生創業后,會面臨很多選擇,如合作伙伴、技術定位、服務定位、裝修設計、投入策略、運營團隊等很多事項,其中任何一個大的決策失誤,就有可能導致失敗。前述這些選擇,多數都是非醫學知識,也就是說醫生往往是沒經驗和專業知識背景的。但選擇決策,是創業醫生必須要做出的。如果不轉變思維,還是“I”思維為主導,KPI設計的再完美,也難以帶來成功。所以,我強調:PK “I” 比KPI更重要!PK的,是各種"I"思維。
通過我對創業醫生的廣泛交流和了解,創業醫生需要在6個方面進行PK“I”:
一. 技術定位
很多醫生,在創業的時候,習慣于從自己擅長的疾病著手定位服務項目,這某種程度也沒錯,因為SWOT分析中第一個分析就是優勢。但SWOT畢竟只是眾多分析工具中的一個工具,更沒有結合中國醫療市場的特性。雖然患者在就醫選擇方面,有著專家、技術、服務、費用、環境、便利等多種因素的考慮,但總體上,國內患者的就醫選擇意向是越是重大疾病、疑難疾病,越是首選公立三甲醫院,示意圖如下:
醫生創業時,必須認識到患者就醫選擇意向的特點,并結合自己的擅長領域、投資規模做出合理的取舍,才是市場導向的技術定位。舉例來說,一個眼科專家,非常擅長視網膜脫離的診治,如果他開一個眼科門診部并以視網膜脫離為主要病種定位的話,必將遭受滑鐵盧!因為視網膜脫離這樣關系重大的疾病,患者首選的是三甲醫院,民營的門診部級別的醫療機構根本不在患者的思考范圍之內。
所以要想創業成功,技術定位的PK“I”就要從I can的自我優勢思維,轉換為why choose me的患者導向思維。
二. 個人品牌
關于個人品牌的認知誤差,可以從醫生集團的現狀進行闡述。我曾經帶著團隊對醫生集團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發表了《8大原因讓中國醫生集團運營發展困難重重!》、《“HM+”模式將讓更多醫生集團迎來盈利的春天》等研究文章,研究發現,含有“醫生集團”的公司注冊數量在2019年4月注冊數僅有26家,比2018年8月的高峰數83家下降了69.8%!醫生集團從紛紛看好,到大部分不盈利,關鍵是“I”思維下導致醫生對于個人品牌的認知誤區,示意圖如下:
很多醫生,尤其是三甲醫院的醫生,在三甲醫院的門診爆滿甚至一票難求,所以有些醫生容易放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,覺得創業以后以自己的個人品牌照樣吸引很多患者流量。殊不知,很多患者是沖著三甲醫院品牌或者是三甲醫院的科室品牌去的。也就是說,真實的個人品牌,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閃耀。正是由于這個原因,有些醫生創業成立醫生集團后,原以為以自己的品牌影響力賦能,可以讓合作醫院的患者量很快上升,結果合作之后發現每次的門診量遠低于預期。
除了極少數已經形成全國患者認知度的網絡大V和業內公認的學科影響力外,對于多數的醫生,創業之后,一定要PK掉對自我品牌的認知,如此,才不至于面對稀疏的患者量而措手不及。
三. 知識學習
醫院是知識分子的集中地,而醫生更是學霸型居多,很多醫生都是碩士博士研究生文憑,甚至是海歸。與社會平均教育程度相比,醫生的知識水平是遠高于普通大眾的。長期的文憑優越感,也容易導致醫生在“I”思維下對知識學習的認知偏差。
曾經有一位博士,聯系我說想創業想溝通一下,我善意提醒創業利弊,并發了我曾經的一篇文章《醫生創業成功須具備的九個自身條件》給他,結果他沒怎么看就很快回復說文章里的觀點“太落后了“。這樣的學習心態對于創業的成功難免是一個障礙。
對于醫生來說,不管是本土碩士還是海歸博士,以前深度學習的僅是醫學相關知識,但創業后,必須面對的財務、人事、法務、營銷、管理等工作,原有的醫學知識體系根本無法發揮。所以,醫生創業后,必須PK掉自己文憑很高、知識很多的思維,回歸到運營管理是白紙的求知狀態。為了便于醫生們的快速持續學習,我的知識星球(醫療品牌運營方法論)已經開通并會持續更新運營管理理論與實戰知識。
四. 團隊構成
在一次醫療創業者沙龍活動中,我們幾位有創業管理經驗者,對一位創業醫生的新成立醫療服務機構項目都提出了疑問。這位醫生的創業項目股份合伙人有幾位,但都是醫生。我們的疑問是:所有的股東全部沒有運營管理的經驗,那么這個醫療創業項目的運營保障在哪里?
醫療機構的運營涉及的方面很多,大到醫院的發展規劃,小到宣傳內容的輸出,都需要運營??茖W的運營離不開數據的支撐,如數據采集流程設計、數據記錄與提取、數據分析與推導,并基于數據而進行計劃制定或現有計劃的調整。
以下模擬一個已經定位明確的醫療機構患者引流的一個環節,示意闡述運營的數據化管理:

以上僅是患者引流一個環節的示意,且還沒有細分病種、費用類型、不同醫生,就已經有非常多的數據需要采集和計算。所以,運營者不但需要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,更需要掌握很多運營工具技巧。例如,很多醫院會通過多個渠道來推廣公眾號,那么怎么知道哪個渠道的效果更好呢?很多醫院的院長會說難以統計區分,但有線上運營豐富經驗的人就會知道:同一個公眾號,可以分身出成千上萬的渠道二維碼,掃描不同二維碼關注的是同一個公眾號,但自動會區分到不同的渠道名稱中。
因為運營對于創業醫生來說最能決定生死,所以重點強調了運營成員對于團隊構成的重要性,總的來說,醫生創業的團隊要盡量形成決策、技術、運營、管控的多角色互補。想強調的,是對自己能力的PK:醫生只是匠人,絕不是萬能。
五. 溝通協調
首先強調一下,溝通不僅僅是語言表達,而是傳遞信息、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,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,也包含形體語言、個人的習氣和方式、賦予信息含義的環境物質。
對于溝通協調的重要性我深有感觸,我以前在公立醫院工作,那時對于溝通協調真的是沒什么意識,因為那時我覺得對于患者來說我也不用求他們(那時的醫護關系的確也更和諧),對于同事來說,只要我專業技術不差,誰也不能把我怎么樣。后來學了管理并自己管理投資的醫療項目時,才發現溝通協調是一輩子都需學習的:人員任用、團隊氛圍、物資采購、媒體關系、公益合作、項目開展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溝通協調,一句話不當,員工可能鬧情緒甚至辭職,協調不力,一件事可能就辦不成。
海明威說過,人生活在這世界不可能是一座孤島。既然不是孤島,必然相互影響,所以人創造環境的同時,環境也會改變人。醫生的總體受教育程度高,屬于高級知識分子,而高級知識分子總體上容易有清高的特質;另外,中國公立醫療環境總體處于患者求醫生的狀態,長期被別人求,容易滋生甲方心理。這兩點綜合因素下,對于一些剛從公立醫院跳出來創業的醫生來說,重視溝通協調尤為重要!因為民營醫療機構,是要找患者、滿足患者的,而民營機構的管理者,更是需要降下姿態以盡可能減少障礙的。
關于創業醫生這方面的自我PK,馬云有句話值得借鑒。在《贏在中國》節目上聽到竇大海的故事后,馬云點評道:“我覺得我蠻欣賞一個博士生能夠降低自己去做這么一件事情,因為有時候很多人學歷很高不一定把自己沉下來做事情,我覺得博士生拿到了,只不過是真正的生活考試。”同樣,溝通協調要學好做好的關鍵,是PK自己高姿態,只有不斷降低姿態,創業才能不斷靠向成功。
六. 時間管理
對于創業醫生的時間管理,主要想強調兩個方面,一個是工作(包括思考)時間的分配,一個是項目的規劃進度。
任何人,不僅是醫生,教師、律師、廚師、設計師都是如此: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情。醫生最擅長的是什么?接診患者、為患者治療手術。但對于創業醫生來說,身份已經變化,不再僅僅是一名醫生。創業后,從管理流程來說,需要計劃、組織、領導、控制的思考、規劃、落實,從管理對象來說,面臨人的任用與激勵、資金的籌措與支配、物品的采購與保管等繁雜事項。所以創業醫生不再僅是一名醫生,而同時可能是其他醫生的經紀人、商業談判者、管家婆。如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自己擅長的診斷、治療、新技術方面,則內部管理有序性與效率必然受到嚴重影響。
另外,作為一名創業醫生,更需要成為一名時刻可能是烈士的將軍!有一位創業者很有感慨的說:創業要想成功,自創業行動開始那天起,就應該進入死亡倒計時!只有時刻警惕明天可能就死亡,才能保證明天還活著!2020年全球疫情之后,很多有經驗的投資人也感慨:以前有100萬敢做50萬的事情,現在有100萬只敢20萬甚至只有10萬的事情,因為明天怎么樣,真的不好說。
所以,創業醫生在時間管理上的PK自我,主要是PK自己醫生角色的固化思維和盲目樂觀的規劃。尤其是在成本預測、盈虧平衡期、二次融資等事項方面,要盡可能的擯棄樂觀思想、融入更多變動因素思考。而在日常工作時間的分配上,應感悟慢才能快,對于創業醫生來說,忙碌從事醫生的傳統工作,不如想辦法空出時間深度思考,因為只有思考的時間越多,決策才有可能越明智。
各行各業,創業者均是有的成功、有的失敗,醫生創業者成功的也有很多。以上分析,只是強調了對于創業醫生來說,PK“I”比KPI更重要,但只要走在了創業的路上,則應排除萬難也爭取堅持,畢竟知難則不難,迎難可后上。馬云說過“今天很殘酷,明天更殘酷,后天很美好,但絕大部分人會死在明天晚上,看不到后天的太陽。”看不到的原因,多數是因為沒有堅持。所以,很多的“I”思維需要被PK掉,有一個”I”卻需要保留,那就是馬丁.路德.金的名句:
I have a dream!